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182条:侵犯知识产权罪
刑法分则第182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2条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
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定义
计算机病毒是指计算机程序中一段具有破坏功能的代码,能够自我复制并传播,感染电脑系统,导致电脑功能异常或者数据丢失的程序。
危害公共安全
危害公共安全是指对不特定多数人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刑法分则第182条规定的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即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
处罚
刑法分则第182条规定,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刑法分则第182条规定的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即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
2、客观要件:刑法分则第182条规定的是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
3、主体要件:刑法分则第182条规定的是自然人犯罪。
4、主观要件:刑法分则第182条规定的是故意犯罪。
5、客体要件:刑法分则第182条规定的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即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
刑法分则第182条规定的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是指对不特定多数人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182条:侵犯知识产权罪图1
侵犯知识产权罪是指违反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行为。该罪行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知识产权的目的。即行为人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时,主观上是出于非法占有他人知识产权的目的,而非为了其他目的。
行为人实施了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即行为人实施了违反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制作、复制、发行、传播、销售、进口侵犯知识产权的物品。
被侵权的知识产权具有商业价值。即被侵权的知识产权在商业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行为人的侵犯行为给被侵权人造成了经济损失。
行为人的情节严重。即行为人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情节严重,对社会秩序产生了恶劣影响。
侵犯知识产权罪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213条的规定,侵犯知识产权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具体形态包括以下几种:
制作、复制、发行、传播、销售、进口侵犯知识产权的物品。行为人制作、复制、发行、传播、销售、进口侵犯知识产权的物品,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电影、音乐、软件、电路板、计算机软件等。
提供侵犯知识产权的物品或者服务的。行为人提供侵犯知识产权的物品或者服务,包括制作、复制、发行、传播、销售、进口侵犯知识产权的物品或者服务。
故意传播侵犯知识产权的物品或者服务的。行为人故意传播侵犯知识产权的物品或者服务,包括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渠道传播侵犯知识产权的物品或者服务。
侵犯他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行为人侵犯他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包括侵犯他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著作、发明、实用新型、商标、设计等。
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人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包括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技术、经营信息等。
侵犯知识产权罪的症状表现包括以下几种:
行为人制作、复制、发行、传播、销售、进口侵犯知识产权的物品。
行为人提供侵犯知识产权的物品或者服务。
行为人故意传播侵犯知识产权的物品或者服务。
行为人侵犯他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
行为人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
在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审判中,应当根据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来判断其是否构成犯罪,还要考虑行为人的动机、目的、情节等因素。对于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