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鼎经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刑法视角下的假药问题与中药安全保护路径

作者:暖港 |

药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而其中尤以假药的危害最为突出。从法律角度来看,“假药”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涉及医药领域的专业术语,也构成刑法中的重要犯罪类型。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从刑法的角度出发,探讨假药的定义、分类及其法律责任,并结合中药的特点,提出加强中药安全保护的法律路径。

刑法中的假药概念与分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假药”被明确界定为依照药品标准生产的药品以外的所有药物。根据2020年修订版《药品管理法》,假药包括以下情形:一是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生产的药品;二是未经进口药材许可擅自进口的药品;三是变质的药品;四是被污染的药品;五是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药品。销售未经审批的“中药配方颗粒”也可能构成假药犯罪。

从司法实践来看,刑法中的假药案件主要涉及如下几种类型:

刑法视角下的假药问题与中药安全保护路径 图1

刑法视角下的假药问题与中药安全保护路径 图1

1. 生产、销售假药罪(百四十一条):本罪属于危害公共卫生类犯罪,其客体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权利。根据《刑法》规定,只要行为人主观上出于故意,并实施了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即可构成此罪。

2. 非法经营药品罪(第二百二十五条):主要指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非法经营药品的行为。如果此类行为符合假药的认定标准,则可能与生产、销售假药罪产生竞合关系。

3. 涉及中医药领域的特殊案件:如利用中药饮片或中药配方颗粒违法犯罪的情况。

中药在现代药品监管中的法律困境

1. 中药成分复杂性带来的监管难题

中药多以植物、动物或矿物为原料,具有天然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这些特性使得中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制定和检验难度较大。某中医馆因使用未经炮制的生川乌作为药材原料,导致消费者服用后中毒事件发生。

2. 中药品种保护与创新的平衡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好传统知识保护与现代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强调中药的传统性而忽视其安全性,则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

3. 海外中药材供应链风险

国内屡次查获从某国的“药材”,这些“进口药材”实为假冒伪劣产品。这种跨境制售假药的行为,对中药材供应链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加强中药安全保护的法律路径

1. 完善中医药领域立法体系

建议制定专门针对中医药领域的单行法规,明确中药材种植、炮制、制剂生产的全流程监管要求。应建立中药标识制度,规范中药材来源标注及质量追溯机制。

2. 建立中药材第三方检验平台

为解决中小型企业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中药材质量检测服务,确保每一批次的中药材都能溯源到具体产地和种植农户。

3. 加强中医药领域的法律宣传教育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等重点环节,开展针对性的法律培训,增强其法治意识和质量安全观念。应加强对消费者的用药安全教育,提升公众对假药的认知能力。

4. 严厉打击中医药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刑法视角下的假药问题与中药安全保护路径 图2

刑法视角下的问题与中药安全保护路径 图2

对于明知是而仍然生产、销的行为,要依法从严从快处理。特别要注意查处那些披着“民族药业”、“祖传”外衣的黑窝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典型案例分析

2021年场监管部门破获一起利用普通茶叶冒充中药减肥茶的案件。经查,犯罪嫌疑人通过添加化学药物制作成品,并在外包装上印刷虚假批准文号和功效说明。本案中,涉案产品符合认定标准,最终检察机关以生产、销罪对相关责任人提起公诉。

该案例警示我们:随着人民群众对中医药需求的日益,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人们对传统医学的信任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提高警惕,合力维护中药材市场的清朗环境。

从“毒胶囊”事件到“假”案件,每一次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都凸显出加强药品监管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如何既保持其特色优势,又能确保产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已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唯有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执法力度、提升公众法治意识等多方面努力,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用上“放心药”、“安全药”,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知识产权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