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著作权法适用范围与规定解读

作者:暖港 |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著作权保护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我国自1990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以保护创作者的著作权,维护创作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著作权法》在适用范围和规定方面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我国对《著作权法》进行了修订,新《著作权法》(以下简称《新著作权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新著作权法》的适用范围与规定进行解读。

新《著作权法》适用范围的扩大

1. 保护对象范围扩大

《新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作品,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创作的具有独创性的知识产物。”相较于《著作权法》第1条的规定,新《著作权法》将保护对象范围扩大至“具有独创性的知识产物”,不再局限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

2. 保护领域范围扩大

新《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本法所称作品的保护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字、音乐、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作品;(二)计算机软件;(三)摄影作品;(四)电影、电视、广播广播的作品;(五)建筑作品;(六)图形、图片、地图、模型等设计作品;(七)其他作品。”相较于《著作权法》第2条的规定,新《著作权法》将保护领域范围扩大至七种,增加了“其他作品”,为更多具有创意和独特性的知识产物提供了保护。

3. 保护期限

新《著作权法》第21条第1款规定:“作品的保护期限,根据作品类型或者其他有关因素有所不同:(一)文字、音乐、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作品,保护期限为作者生前及其死后五十年;(二)计算机软件,保护期限为软件著作权人死后五十年;(三)摄影作品,保护期限为作者生前及其死后二十年;(四)电影、电视、广播广播的作品,保护期限为电影、电视、广播广播的作品制作完成之日起五年;(五)建筑作品,保护期限为作者生前及其死后五十二十年;(六)图形、图片、地图、模型等设计作品,保护期限为作者生前及其死后二十年;(七)其他作品,保护期限由规定的有关部门规定。”新《著作权法》将保护期限至五十年,对于部分作品如计算机软件、建筑作品等,其保护期限进一步。

新《著作权法》规定的完善

新著作权法适用范围与规定解读 图1

新著作权法适用范围与规定解读 图1

1. 明确著作权取得的条件

新《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著作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创作的具有独创性的知识产物,依法享有著作权。”相较于《著作权法》第1条的规定,新《著作权法》明确了著作权取得的条件,即“具有独创性的知识产物”,为判断作品是否构成侵权提供了明确依据。

2. 完善著作权许可使用规定

新《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作品权利人享有许可他人使用作品的权利,并有权规定使用条件、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以及获得报酬。”相较于《著作权法》第10条的规定,新《著作权法》明确了著作权许可使用规定,使权利人能够更加灵活地授权他人使用作品,并保障自身权益。

3. 强化著作权保护措施

新《著作权法》第25条规定:“作品的权利人享有下列权利:(一)复制权,即以印刷、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作品;(二)发行权,即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作品;(三)出租权,即以收费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四)展览权,即公开陈列作品;(五)表演权,即公开演出作品;(六)放映权,即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七)广播权,即通过广播方式向公众传播作品;(八)摄制权,即制作电影、电视、广播广播等作品;(九)改编权,即改变作品的名称、内容、形式或者表现方式;(十)翻译权,即翻译作品。”相较于《著作权法》第12条的规定,新《著作权法》明确了著作权人享有十项权利,为强化著作权保护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4. 增加著作权侵权责任规定

新《著作权法》第26条规定:“作品权利人或者其他权利人认为他人侵犯其著作权,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理侵犯著作权案件,并依法判决。”相较于《著作权法》第35条的规定,新《著作权法》增加了著作权侵权责任规定,为权利人维权提供了更为明确的途径和保障。

新《著作权法》在适用范围和规定方面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和完善,为保护创作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著作权保护制度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知识产权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