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茅商标权属纷争:法律视角下的白酒知识产权保护

作者:橘虞初梦 |

中国白酒行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中国酱香型白酒的代表品牌之一,“赖茅”商标的相关争议不仅涉及企业之间的商业博弈,更引发了行业内对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深刻思考。从法律行业的专业视角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赖茅”商标权属纠纷背后所折射出的行业问题,并探讨该事件对未来白酒企业商标管理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启示。

赖茅商标权属纷争的历史脉络与争议焦点

“赖茅”商标的历史可追溯至1982年我国《商标法》正式实施初期。当时,贵州茅台酒厂与另一家名为恒兴酒厂的企业分别提出了注册申请。经过一轮复杂的法律程序及权利归属判定,贵州茅台酒厂最终于192年获得“赖茅”商标的使用权。

该商标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2023年,深圳赖永初酒业经销公司以“茅台酒厂三年未使用该商标”为由,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撤销“赖茅”注册。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行业内广泛争议,并直接导致“赖茅”商标被吊销。

赖茅商标权属纷争:法律视角下的白酒知识产权保护 图1

赖茅商标权属纷争:法律视角下的白酒知识产权保护 图1

随后的数年间,“赖茅”商标经历了多次申请、复议及诉讼程序,涉及的权利主体包括茅台酒厂、深圳赖永初公司以及后来加入的赖世家酒业公司等多方利益相关者。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这一系列争议已持续超过20年,其复杂程度堪称中国商标权属纠纷的经典案例。

从法律专业角度来看,“赖茅”商标纷争的核心问题在于商标连续使用证明的真实性及其法律效力认定。申请商标吊销的一方通常会质疑权利人是否在法定期限内对商标进行了“真实、公开、持续”的商业使用,从而构成商标法意义上的“实际使用”。而现有权人在举证自身商标使用行为时,则面临着历史时间跨度长、证据搜集难度大等现实挑战。

“赖茅”商标争议的法律影响与行业启示

“赖茅”商标争议不仅涉及企业之间的商业权益分配,更对整个白酒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商标确权程序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赖茅商标权属纷争:法律视角下的白酒知识产权保护 图2

赖茅商标权属纷争:法律视角下的白酒知识产权保护 图2

在商标确权案件中,权利归属判定往往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历史使用记录、注册时间先后、相关公众的认知度等。在“赖茅”案例中,各参与方围绕商标的历史使用情况展开了长期且复杂的法律攻防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商标权益的最终确定。

(二)白酒行业商标抢注与侵权现象

以“赖茅”案为鉴,可以发现当前白酒行业中存在较为普遍的商标抢注行为。一些企业或个人瞅准知名品牌的市场空白期,抢先注册与其核心商标高度相似的标识,从而在后期通过诉讼或协商获取商业利益。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原创企业的合法权益,也增加了整个行业的交易成本。

(三)商标管理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对于大型酒企而言,建立健全的商标管理体系至关重要。这包括但不限于:

1. 建立定期商标审查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侵权行为;

2. 完善商标使用证据保存制度,确保在发生争议时能够有效举证;

3. 对核心商标进行全方位保护,在主要市场类别及关联领域进行布局。

未来白酒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建议

为避免类似“赖茅”商标争议的出现,本文结合法律实务经验,向白酒企业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加强内部品牌管理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品牌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对现有商标进行全面梳理,明确权属关系;要对未来的产品开发及市场拓展进行前瞻性布局,防止因管理疏漏导致的权益流失。

(二)重视商标使用证据保存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需要特别注意商标的实际使用记录。这包括但不限于销售合同、广告宣传资料、参加展会的照片视频等。这些证据材料将成为未来应对商标争议的关键依据。

(三)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面对突发的商标抢注或侵权行为,企业应当迅速采取法律行动。这既包括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异议申请,也包括在必要时启动司法程序寻求救济。

“赖茅”商标权属纠纷虽尚未完全落幕,但其展现出的典型性和复杂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向。通过深入研究这一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白酒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期待未来行业内的企业在加强自身品牌管理的能够与监管部门及法律机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知识产权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