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创新型法律体系与实践

作者:挚久 |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作为国内经济、科技和国际化大都市的代表,上海市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进行了多项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从政策体系完善、执法协作机制创新、快速协同保护等多个维度,介绍上海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经验与成就。

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以法治为基础,以制度为核心,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2021年3月1日,《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知识产权综合立法,标志着本市知识产权保护进入了规范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该条例明确了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职责,细化了各相关部门的任务分工,并强化了对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依法实行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这一规定,成为一大亮点。通过大幅提高侵权成本,有效遏制了重复侵权和恶意侵权行为的发生。

上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创新型法律体系与实践 图1

上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创新型法律体系与实践 图1

上海还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与苏浙皖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协议书》。这种跨区域的合作机制,不仅提升了执法效率,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构建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格局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上海市成立了由副市长牵头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大保护工作格局。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先后印发了《实施方案责任分工及推进计划(2020-2021)》等一系列文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为了提高执法效率,上海重点突破了“知识产权快保护”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推动建立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在专利、商标等领域的审查周期不断缩短。数据显示,2021年本市发明专利平均授权时间较5年前压缩了一半以上,有效提升了创新主体的获得感。

在加强行政保护的上海还注重完善行政与司法保护的衔接机制。市高院明确规定,对于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且情节严重的案件,法院将依法支持权利人提出的惩罚性赔偿请求。2021年全市法院审结知识产权一审案件超过1万件,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件比例达到15%,创历史新高。

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保护能力现代化

上海在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在“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本市积极推动建立线上取证存证平台,有效解决了网络环境下侵权行为难发现、证据易灭失等问题。

上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创新型法律体系与实践 图2

上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创新型法律体系与实践 图2

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海率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并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2021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突破50亿元,惠及企业超过30家。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帮助企业盘活了无形资产,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上海积极承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框架下的各类活动,主动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对话。通过举办“”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等活动,本市进一步提升了在国际知识产权事务中的影响力。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上海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上海市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已连续举办15届,成为本市知识产权文化推广的重要品牌。

上海还积极推动行业组织建设,支持成立了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等多家社会组织。这些机构在维护会员权益、促进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取得显着成效与

经过持续努力,上海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良好影响。2021年本市专利申请量突破2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到4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商标注册量超过60万件,同比25%。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更体现了市委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高度重视。上海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探索更多有益经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知识产权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