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检察新格局——以最高检专项行动为例
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最高人民检察院(下称“最高检”)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章将从“知识产权保护检察格局”的内涵出发,结合最高检近期开展的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探讨如何构建下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检察新格局。
“知识产权保护检察格局”的内涵与发展背景
“知识产权保护检察格局”是指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过程中,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和法律适用标准。这一概念既体现了检察机关对知识产权案件的特殊关注,也反映了其在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多次强调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犯罪行为。在这一背景下,最高检于2023年决定开展为期三年的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专项行动(下称“专项行动”)。专项行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强化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等职能,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检察新格局——以最高检专项行动为例 图1
最高检专项行动:检察机关的角色与成效
1. 组织架构创新
最高检成立了专门负责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专班,由检察厅牵头,整合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等多部门力量。这种“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了知识产权案件能够得到全流程监督,实现了统筹协调。
2. 法律适用深化
专项行动期间,最高检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司法政策文件,对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统一规范。特别是针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不同类型知识产权案件的特点,制定专门指导意见,为各级检察机关办理相关案件提供了明确指引。
3. 指导性案例发布
为了指导基层检察机关准确适用法律,最高检精选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知识产权保护案例作为指导性案例对外发布。这些案例涵盖了侵犯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多个领域,其中涉案企业以侵犯商业秘密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首次明确了商业秘密刑事案件证据审查标准。
4. 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专项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检察新格局——以最高检专项行动为例 图2
- 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数量明显下降;
- 涉案金额百万元以上案件办理数量大幅增加;
- 刑事追诉与民事赔偿并重的保护模式逐步形成;
- 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初步建立。
构建知识产权检察新格局的重点方向
1. 优化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模式,建立知识产权案件线索移送、信息共享和联合督办机制。
2. 加强专业能力建设
针对知识产权案件涉及专业技术问题较多的特点,检察机关需要加强专业化建设:
- 建立知识产权检察人才库;
- 组建专家型办案团队;
- 开展专门业务培训。
3. 完善协作机制
主动融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新格局,强化与知识产权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构建起“司法打击为主导、行政监管为基础、社会治理为补充”的综合保护体系。
下,知识产权保护检察格局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最高检专项行动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国检察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全文完)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