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新进展

作者:挚久 |

甘肃省在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尤其是在法律行业领域内的政策法规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以及国际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均展现出新的局面。从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新动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的推进、商标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的突破,以及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新进展

2024年,甘肃省市场监管局进一步强化了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体系,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迈向新台阶。该局将《甘肃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列入2025年的立法计划,为全省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甘肃省在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方面实现了突破,与省文物局签署了全国首个《文物和文化衍生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开创了文化遗产与现代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

甘肃省还发布了首批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商标实施了重点保护。截至目前,全省共处理专利侵权纠纷680件,办理商标违法侵权案件321件;通过诉调对接平台受理知识产权纠纷381件,调解成功103件,知识产权保护效能持续增强。

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的推进

甘肃省市场监管局积极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取得了显着成效。为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该局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存量有效专利的盘点工作,并印发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2024年,全省实现专利转让891次,是2023年的3.7倍;专利许可次数较2023年了1.65倍,知识产权运用价值加速释放。

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新进展 图1

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新进展 图1

甘肃省还注重高价值发明专利的培育与保护。截至2024年底,全省高价值发明专利累计突破60件,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此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到6.37亿元,较上年13.3%,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商标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的突破

在商标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方面,甘肃省也取得了新的成果。2024年,全省新增注册商标2.8万件,商标有效注册量累计达到23.04万件,两项数据增幅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增地理标志商标3件,累计达到178件,总数持续领跑西北五省。

甘肃省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累计达到892家,专用标志覆盖率达到52.17%。武都花椒、民乐黑小麦等地理标志产品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省还有多个地理标志产品被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进一步提升了甘肃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新进展 图2

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新进展 图2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优化

为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效能,甘肃省市场监管局持续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2024年,全省新建了5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并在重点产业园区设立了知识产权特派员岗位,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知识产权咨询服务。

与此甘肃省还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通过搭建国际化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吸引了更多外资企业参与甘肃的知识产权交易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甘肃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甘肃省在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有待提高,专利技术转化率仍有提升空间,以及知识产权国际化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此,甘肃省市场监管局提出了以下发展目标:

1. 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各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 推动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3. 深化国际知识产权合作,扩大甘肃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2024年甘肃省在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甘肃省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服务环境,力争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工作中树立新的标杆。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知识产权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