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恐怖犯罪:法律视角下的研究热点与防治对策

作者:相思寄 |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恐怖主义活动的重要场域。网络恐怖犯罪呈现出智能化、隐蔽化和跨国化的趋势,严重威胁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从法律视角全面认识和应对网络恐怖犯罪成为学界和实务部门关注的重点。

网络恐怖犯罪的基本概念与法律界定

网络恐怖犯罪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实施的恐怖主义相关违法犯罪活动。其核心特征包括:一是行为方式的网络化,二是犯罪目的的恐怖主义性质,三是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20条至第123条规定,恐怖活动组织及参与恐怖活动的行为均属于刑事打击范围。

网络恐怖犯罪的具体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网络恐怖犯罪:法律视角下的研究热点与防治对策 图1

网络恐怖犯罪:法律视角下的研究热点与防治对策 图1

1. 网络宣传恐怖主义:通过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传播恐怖主义思想,煽动实施恐怖活动。

2. 网络 recruitment:利用互联网招募,建立恐怖组织。

3. 网络 bomb-making information: 提供制造的教程和信息。

4. 网络恐吓与威胁:通过匿名方式对特定或不特定对象发送恐吓信息,造成社会恐慌。

为了准确界定网络恐怖犯罪,需要结合主观故意、客观行为、危害结果等多个要素进行综合判断。要注意区分网络恐怖活动与普通网络犯罪的界限。

国内外网络恐怖犯罪现状及典型案例

全球范围内网络恐怖犯罪呈现出显着态势。根据联合国反恐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1年间,全球因恐怖主义导致的死亡人数中,超过40%与网络恐怖活动有关。

在国内,网络恐怖犯罪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组织化程度高:通过暗网平台建立联系,形成跨国作案链条。

2. 手段隐蔽性强:大量使用匿名社交媒体和加密通信工具。

3. 危害范围广:既针对个人实施敲诈勒索,也对重要信息系统发起攻击。

典型案例包括:

2016年"长城行动":中国警方与西班牙警方合作破获一起特大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 dismantled 13个犯罪团伙。

2021年某社交平台恐怖信息传播案:犯罪嫌疑人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传播暴恐音,涉案人数多达20余人。

网络恐怖犯罪的法律防治框架

为有效应对网络恐怖犯罪挑战,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防治体系:

1. 国内立法层面

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行政法规体系:《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

司法解释配套: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多个司法解释,明确网络恐怖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2. 执法协作机制

网络恐怖犯罪:法律视角下的研究热点与防治对策 图2

网络恐怖犯罪:法律视角下的研究热点与防治对策 图2

国内多部门联动:公安、网信办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国际合作网络:通过加入联合国打击恐怖主义相关公约,加强与各国的执法合作。

3. 技术防控措施

网络内容监控:运用大数据风控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置涉恐信息。

电子证据收集:开发专门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侦查破案效率。

网络恐怖犯罪防治中的难点与对策

(一)面临的难题

1. 技术对抗加剧:犯罪分子大量使用暗网、匿名币等新技术逃避打击。

2. 法律适用疑难:新型网络犯罪手段导致罪名认定和证据采集中遇到障碍。

3. 国际合作受阻:跨境犯罪涉及不同国家的司法主权和法律体系差异。

(二)应对策略

1.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对新兴技术环境下恐怖主义相关行为的研究,及时修订相关法律规定。

加快推进网络实名制立法进程,从源头上减少匿名传播的风险。

2. 强化国际合作

深化与国际组织和重点国家的执法合作机制。

建立统一的网络犯罪追逃追赃协作平台。

3. 提升技术能力

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研发的投入,增强监测预警能力。

促进跨领域技术交流,提高综合研判水平。

网络恐怖犯罪作为21世纪最严重的安全威胁之一,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协同治理。我国在法律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要继续深化对网络恐怖主义规律的研究,创新防治对策,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立体化防控体系。

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要依法严厉打击网络恐怖犯罪活动,也要注重源头治理和预防教育,提升公众的反恐意识。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才能有效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为建设清朗的网络环境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知识产权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