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鼎经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全文》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调解仲裁法》)是我国调整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的基本法律,旨在解决劳动纠纷,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全文分为七章,共七的一条。
章 总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全文》 图2
条 为了调整劳动争议仲裁活动,促进劳动争议的解决,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律。
第二条 本法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第三条 劳动争议仲裁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及时、自愿、合法的原则。
第四条 劳动争议仲裁不受地域限制。
第五条 国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劳动仲裁委员会)负责劳动争议仲裁工作。
第六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依法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二)依法仲裁劳动争议;
(三)依法制作仲裁裁决书。
第七条 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选择仲裁、调解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劳动争议。
仲裁程序
第八条 劳动争议仲裁应当由劳动争议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也可以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代为申请。
第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应当在接到申请的次日起30日内,完成仲裁申请的审查。
第十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后30日内,将仲裁申请副本发送当事人。
第十一条 当事人对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条 劳动争议仲裁不收取仲裁费。
仲裁员
第十三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设立仲裁员。
第十四条 仲裁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
(二)有劳动法律知识或者经济知识;
(三)公正、公平、公开、及时、自愿、合法的原则。
第十五条 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当从符合條件的人员中选定仲裁员。
仲裁裁决
第十六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仲裁裁决。
第十七条 仲裁裁决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之日起生效。
第十八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当事人一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强制执行。
附则
第十九条 本法律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条 本法律的修改和解释,由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执行。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全文完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全文》图1
立法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劳动关系的调整和改革日益深入,劳动争议现象呈现出日益的态势。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调解仲裁机构的设置、仲裁员的资格、仲裁程序的公正性、法律制度的完善等。
为了规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活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我国政府于1999年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并在2007年进行了修订。该法全文共七章五十七条,主要规定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的基本原则、仲裁机构、仲裁员、仲裁程序、法律适用、法律责任等内容。
主要内容
1. 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解决劳动争议、公平、公正、公开、效率、和谐。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的基本方向,要求在进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时,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2. 仲裁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负责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由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或者共同的当事人双方指定。仲裁机构应当依法设立,独立行使仲裁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3. 仲裁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仲裁员资格进行了严格规定。仲裁员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劳动经验和劳动法律意识。仲裁员由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或者当事人双方共同指定。仲裁员应当公正、客观地行使仲裁权,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 仲裁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详细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包括仲裁申请、仲裁受理、仲裁调查、仲裁裁决等环节。仲裁程序应当公开、公正、高效进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5. 法律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明确了劳动争议法律适用原则,即劳动争议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这体现了我国劳动争议法律制度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6. 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违反劳动争议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责任。包括仲裁机构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仲裁员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等。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处理应当依法进行,遵循公正、公开、公平、效率的原则。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处理涉及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仲裁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详细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包括仲裁申请、仲裁受理、仲裁调查、仲裁裁决等环节。仲裁程序应当公开、公正、高效进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 仲裁申请
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申请仲裁时,应当提供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单、工资单等。仲裁机构收到仲裁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受理。
2. 仲裁受理
仲裁机构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向当事人送达仲裁通知。当事人对仲裁通知有权提出异议,仲裁机构应当认真审查当事人的异议,符合条件的应当受理。
3. 仲裁调查
仲裁机构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对案件进行调查。调查应当客观、公正、高效进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仲裁机构可以采取查阅资料、询问当事人、组织 hearing 等方式进行调查。
4. 仲裁裁决
经过调查,仲裁机构应当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调查结果,作出公正、合法的仲裁裁决。仲裁裁决应当明确事实、法律依据和裁决结果,并应当自裁决作出之日起生效。
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违反劳动争议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责任。包括仲裁机构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仲裁员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等。
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具体承担的责任方式包括:承担赔偿责任、承担违约责任、承担行政责任等。承担法律责任的当事人,应当依法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我国调整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的基本法律依据,对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仲裁员、仲裁程序、法律适用、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应当严格遵循法律规定,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