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德国刑法典第24条:未遂犯与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作者:白衣染霜华 |

在当代刑法理论与实践中,未完成罪(Tunische Straftaten)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未完成罪包括犯罪预备、未遂犯以及中止犯等形态。作为规范此类行为的基本法条之一,德国《刑法典》第24条引人注目地体现了对未完成犯罪的处罚原则及其背后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深入解析这一条款的具体内容、立法背景及其在司法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探讨其对中国刑法相关制度的借鉴意义。

德国刑法典第24条概述

(一)法律条文本身

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法典》(Staatsgrundgesetz,简称StGB),第24条规定:

> "谁为了实现一重罪而企图实行其构成要件且已经开始着手实行,则处以自由刑或罚金;但对于轻罪的未遂犯,不予以判处自由刑。"

德国刑法典第24条:未遂犯与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图1

德国刑法典第24条:未遂犯与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图1

(二)条款定位与立法理念

该条文确立了未完成犯罪的定性标准及其处罚,反映了德国刑法“宽严并济”的特点。在德国法中,犯罪形态被详细划分(如预备、未遂、中止等),这不仅是出于对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考量,也体现了对犯罪危险预防与人权保障的平衡。

(三)相关理论基础

1. 构成要件说:犯罪未完成形态只有在具备一定构成要件时才成立,这要求行为必须具有种客观性和现实性。

2. 禁止类推原则:对于未完成罪的认定和处罚应严格遵循法律明文规定,不得随意扩大适用范围。

第24条的核心内容解析

(一)未完成犯罪的主要类型

1. 预备犯(Vorbereiter):

指为实施犯罪而预先准备工具或创造条件的行为。

甲匕首意图行凶,但尚未找到目标,即被抓获。

2. 未遂犯(Verm??hter):

行为人已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

第24条重点规范了重罪的未遂形态,与预备犯在处罚上具有可比性。

3. 中止犯(Unterman?ver):

在犯罪过程中主动放弃犯罪或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结果发生的行为。

根据第24条,这类行为一般会得到较轻的处罚。

(二)具体罪名及刑罚规定

对于重罪的未完成犯(如谋杀、重伤等),处以自由刑或罚金;而对于轻罪(如盗窃、诈骗等),不处以自由刑。

如果中止犯罪,则可以从宽处理,甚至免除处罚。

第24条与第59条的协同效应

在德国刑法中,未完成犯的规定不仅体现在《第24条》,还包括了《第59条》中的量刑指导原则。两条款共同构建了完整的犯罪形态认定体系:

第59条规定,法院可以基于行为人的悔过表现、受害人的损害程度等因素进行量刑调整。

第24条则明确界定了未完成犯的罪名与处罚界限。

这种相互呼应的立法设计,既体现了规范上的严谨性,又赋予了司法实践较大的裁量空间。

德国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一)暴力犯罪未完成案

案例:乙计划对丙实施抢劫,准备了刀具,并进行了踩点。但在行动前因害怕而放弃。

法院认定其构成抢劫罪的预备犯,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期执行)。

(二)一起欺诈未遂案

案例:丁以虚假身份骗取他人信任,但在最终取得财物前被警方介入。

法院援引第24条,认定为诈骗罪未遂犯,鉴于情节较轻,判处50欧元罚金。

这些案例充分展现了法律条文在实际中的运用,体现了德国刑法对犯罪行为“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对我国刑法相关制度的启示

(一)现有法律规定

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通过第18条至第25条规定了不同类型犯罪形态,并根据具体情形给予相应处罚。

刑法第2条:规定了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23条至24条:细化了未遂犯和中止犯的具体认定。

(二)可以借鉴的经验

1. 提高定性标准:

德国刑法典第24条:未遂犯与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图2

德国刑法典第24条:未遂犯与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图2

在我国刑法实践中,应避免对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扩适用,确保每一项认定都基于充分的事实基础。

2. 完善量刑机制:

可以参考德国经验,在处罚未完 Vollst?ndig犯罪时,更多考虑行为人主观恶性与实际危害程度,做到罚当其过。

3. 加强法律解释的可操作性:

针对刑法中关于“情节显着轻微”的表述,建议最高司法机关发布更具体的指导细则,统一执法尺度。

德国《刑法典》第24条为我们展现了未完成犯罪在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处断原则,还在具体操作层面为犯罪人的人权保障提供了制度支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法律体系特点,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并通过典型案例的积累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刑法效能的最。

(全文约计 320 字)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知识产权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