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鼎经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融资租赁业务税收计税方法探讨
融资租赁是一种租赁形式,指的是租赁方(租入方)通过支付租金,使用他人财产进行经营活动,并在租赁期结束后归还财产的一种交易。在税收领域,融资租赁的计税问题涉及到租赁双方的税收责任和计税方法。
融资租赁业务税收计税方法探讨 图2
计税原则
1. 融资租赁的计税原则是按照“租入方应纳税,租出方收税”的原则进行。租入方在支付租金时,需要按照租金收入额缴纳增值税;而租出方在收取租金时,需要按照租金收入额缴纳增值税。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税率表》(财税[2016]13号),增值税税率分为税率调整前和税率调整后两个阶段。在税率调整前,增值税税率分为三个档次:低税率、税率调整前的中等税率、高税率。在税率调整后,增值税税率分为两个档次:低税率和税率的调整后税率。
计税方法
1. 融资租赁的计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固定利率法。在租赁期内,租入方按照合同约定的固定利率向租出方支付租金,并在租赁期结束后按照合同约定的租金加计利息的方式归还租金。此方法简单易行,但容易导致租出方税收负担不公。
(2)比例法。在租赁期内,租入方按照租金的一定比例向租出方支付租金,并在租赁期结束后按照合同约定的租金加计利息的方式归还租金。此方法有利于保证租出方税收负担的公平性,但操作较为复杂。
(3)差额法。在租赁期内,租入方按照合同约定的租金减计利率向租出方支付租金,并在租赁期结束后按照合同约定的租金加计利息的方式归还租金。此方法有利于降低租出方税收负担,但容易导致租入方税收负担不公。
2.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采用固定利率法和比例法两种计税方法。固定利率法操作简单,但容易导致租出方税收负担不公;比例法操作较为复杂,但有利于保证租出方税收负担的公平性。
融资租赁的计税原则是按照“租入方应纳税,租出方收税”的原则进行。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采用固定利率法和比例法两种计税方法。在选择计税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租赁双方的税收责任和税收负担。
融资租赁业务税收计税方法探讨图1
融资租赁业务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税收计税方法的合理制定与执行对于促进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计税方法,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为我国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融资租赁业务是指租赁公司将其所拥有的资产权 surface让给承租人,由承租人支付租金,租赁公司承担资产所有权风险的一种融资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融资租赁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税收制度的改革,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计税方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探讨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计税方法,对于促进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融资租赁业务税收计税方法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计税方法主要采取《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条例》两个税种进行规定。
1.企业所得税方面,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企业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的规定,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包括 rents(租金)收入、折旧费、摊销费等。
2.增值税方面,根据《增值税条例》条的规定,融资租赁业务属于“金融业”税目,应按照金融业税率执行。具体税率根据《增值税税率表》(财税[2016]13号)规定,金融业税率分为三个档次,分别为6%、9%和6%。
融资租赁业务税收计税方法存在的问题
1.税收政策不统一。目前,对于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计税方法,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的政策规定不一致,导致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面临困难。
2.税收优惠政策不明确。对于融资租赁业务,我国尚未出台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缺乏依据。
3.税收征管存在漏洞。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计税方法涉及到多个环节,征管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洞,导致税收流失。
融资租赁业务税收计税方法优化建议
1.完善税收政策,统一税收计税方法。建议对《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条例》进行修订,统一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计税方法,明确税收优惠政策,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税收筹划。
2.加强税收征管,防范税收流失。建议加强税收征管,完善税收征管制度,确保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计税方法得到有效执行。
3.开展税收筹划,促进融资租赁业务健康发展。建议企业积极开展税收筹划,合理利用税收政策,降低税收成本,促进融资租赁业务的健康发展。
融资租赁业务税收计税方法的问题关系到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计税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建议。希望本文能为我国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促进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