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彩礼返还的法律问题及典型案例分析

作者:执笔画清秋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婚恋观念也在不断变迁。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以财物作为结婚条件的习俗,即我们常说的“彩礼”。而一旦双方因故未能走到婚姻殿堂或是婚姻关系破裂,关于彩礼是否应当返还的问题便容易引发争议,甚至诉诸法律程序。围绕“彩礼返还”这一主题,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深入探讨这一问题背后的法律逻辑和社会背景。

关于彩礼的概念及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民法典》千零四十二条的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妨害婚嫁自由的行为。借婚姻索取财物,惯用‘三书六礼’等做法的,应当予以改正。”由此法律对于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的行为持否定态度。

在司法实践中,“彩礼”通常包括金钱、物品等多种形式,其性质上应属于合同法中的“婚约财产”,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和特殊性。根据《关于适用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返还彩礼的情形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关于彩礼返还的法律问题及典型案例分析 图1

关于彩礼返还的法律问题及典型案例分析 图1

2. 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但未共同生活;

3.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存在重大过错。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种情形并非机械适用,法官需要结合具体案情进行综合判断。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甲某诉乙某彩礼返还不当得利纠纷案

基本案情:

2019年,经人介绍,甲某与乙某订婚。按照当地俗,甲某向乙某支付彩礼款共计人民币58,8元,并赠送金饰若干。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后因性格不合及其他家庭因素,甲某提出解除婚约。甲某据此提起诉讼,要求乙某返还全部彩礼。

法院判决:

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虽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已按照当地俗举办了订婚礼,并且甲某基于结婚目的向乙某支付了彩礼。结合双方共同生活的时间长短、过错程度等情节,最终判决乙某返还部分彩礼,金额为人民币40,0元。

法律评析:

本案典型地反映出“未办理结婚登记而解除婚约关系”的情况。应当注意的是,法院在具体裁判中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双方是否共同生活;是否存在导致婚约解除的重大过错;彩礼的具体用途等。对于彩礼返还的金额,通常不会判决全额返还。

案例二:丙某诉丁某婚姻家庭纠纷案

基本案情:

2020年1月,丙某与丁某在民政部门登记结婚,但因性格不合且未建立感情,双方始终未共同生活。同年6月,丙某提起诉讼,并以“未共同生活”为由要求返还彩礼。

法院判决:

关于彩礼返还的法律问题及典型案例分析 图2

关于彩礼返还的法律问题及典型案例分析 图2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并领取了结婚证,但由于并未共同生活,符合《民法典》千零四十二条规定的应当返还情形。最终判决丁某返还丙某彩礼款人民币80,0元。

二审改判:

二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两人虽未共同生活,但双方在登记结婚前后均存在较大过错,导致无法建立正常夫妻关系。故而,二审法院调整了一审判决的金额,仅判决返还人民币60,0元。

法律评析:

该案件反映了法院对于“办理结婚登记但未共同生活”的情况下的裁判思路,即在认定时需要结合双方是否存在共同生活的可能性、过错程度等情形进行综合判断。

彩礼返还问题的处理要点

1. 严格把握法律适用条件

法官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必须严格按照《民法典》及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裁判。不得随意扩大或缩小适用范围。

2. 注重事实审查

彩礼纠纷案件往往涉及较大数额的财产,因此法院必须对双方是否办理结婚登记、共同生活时间长短、彩礼用途等关键事实进行全面调查。

3. 体现公平合则

法院应当根据案件实际情况,结合双方过错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在返还金额上做到平衡合理。

4. 注意案件的社会治理功能

通过个案裁判引导社会风俗,逐步弱化彩礼这一旧俗的影响,弘扬“破除陈规陋习、文明婚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天价彩礼”问题屡见报端,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恶性事件。这表明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彩礼问题的综合治理:一方面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强化规范引导;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法治意识;还可以通过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开展正面典型宣讲活动,倡导文明婚嫁。

“彩礼返还”这一问题的妥善处理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美满,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面对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既要依法妥善处理个案,也要着眼长远,通过多维度治理,逐步构建和谐、文明的婚恋价值观。

婚姻是人生大事,彩礼问题承载着美好祝愿但也容易成为纠纷隐患。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在规范调整此类民事关系时应当既体现出公平正义,又能引领社会风尚。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参考,也为构建和谐美满的婚姻关系贡献一份力量。

(全文完)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知识产权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