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才侵犯肖像权?法律界定与案例分析

作者:忘书 |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肖像权作为一项基本的民事权利,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关于“什么样才构成侵犯肖像权”的问题却常常引发争议。从法律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详细阐述肖像权的定义、侵犯肖像权的行为类型及相关法律责任。

肖像权的基本概念与法律依据

肖像权是自然人对其肖像所享有的专有权,包括制作、使用和公开其肖像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零一十八条的规定,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许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自己肖像的权利;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自然人的肖像。

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并未将“以营利为目的”作为侵犯肖像权的唯一前提。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即便行为人不以营利为目的,未征得权利人同意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仍然可能构成侵权。

侵犯肖像权的主要表现形式

1. 未经许可拍摄并公开他人肖像

什么样才侵犯肖像权?法律界定与案例分析 图1

什么样才侵犯肖像权?法律界定与案例分析 图1

摄影师在未经被拍摄者同意的情况下,将照片发布到社交媒体或商业网站,这种行为明显违反了《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即便拍摄目的是非营利的私人用途,一旦涉及公开传播,仍然可能构成侵权。

2. 模仿、丑化或利用他人肖像进行恶意攻击

一些网络用户通过AI换脸技术或其他手段,将他人形象用于恶搞视频或搞笑图片,并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还可能导致名誉权受损。

3. 商业用途中的肖像使用

商家未经许可在广告宣传、产品包装中使用公众人物或普通消费者的形象,属于典型的商业侵权行为。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往往按照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处理。

4. 新闻报道中的不当使用

媒体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合理使用他人肖像可以作为例外,在特定情况下不构成侵权。但若超出必要范围,过度使用或用于无关报道,则可能构成侵犯肖像权。

侵犯肖像权的民事责任与救济途径

1. 民事责任

根据《民法典》千零二十二条至千零二十六条的规定,侵权人需要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在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考虑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损害后果以及被告的主观过错程度来确定赔偿金额。

2. 救济途径

如果权利人的肖像权受到侵犯,可以采取以下救济措施:

向侵权人发送律师函,要求其停止侵权并赔礼道歉;

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在必要时,可申请财产保全或证据保全,防止损失扩大。

什么样才侵犯肖像权?法律界定与案例分析 图2

什么样才侵犯肖像权?法律界定与案例分析 图2

特殊场景下的肖像权保护

1. 网络环境中的肖像权保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侵犯肖像权的高发区。权利人可以通过区块链存证、电子 watermark 等技术手段加强对自身肖像的保护。

2. 公众人物的肖像权边界

公众人物在享受知名度的其肖像权受到的限制也更多。法院在处理公众人物的肖像权纠纷时,通常会考虑社会公众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

3. AI技术带来的新挑战

AI换脸技术的普及使得未经授权制作和使用他人虚拟形象的行为日益猖獗。法律界正在探索如何通过新技术手段加强对肖像权的保护。

典型案例分析

1. 案例一:未经许可使用名人形象做商业广告

案情简介:某公司未经姚明授权,将其形象用于 beverage 的广告宣传。

法院判决:认定该公司构成侵权,判令其停止使用并赔偿损失。

2. 案例二:网络用户擅自将他人照片用于恶搞视频

案情简介:李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个利用AI换脸技术制作的恶搞视频,其中包含了张某的照片。

法院判决:法院支持了张某的诉讼请求,要求李某删除相关视频并公开道歉。

3. 案例三:新闻报道合理使用他人肖像

案情简介:某媒体报道一篇关于交通事故的文章,文中包含了一名遇难者的照片。

法院判决:法院认定该报道属于合理使用,不构成侵犯肖像权。

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多种多样,但仍有一些基本的法律原则需要遵循。权利人应当提高维权意识,在发现侵权行为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肖像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共同营造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环境的变化,相关法律条文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平衡各方利益,既要保护个人权益,也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知识产权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