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他人肖像权牟利罪怎么判:法律解读与实际案例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个人肖像权保护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侵犯他人肖像权的方式牟利,严重损害了患者的权益。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探讨侵犯他人肖像权牟利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法律解读
(一)侵犯他人肖像权的基本概念
侵犯他人肖像权是指未经当事人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或者以其他方式利用肖像权,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包括:擅自使用他人肖像权,未经当事人同意,在广告、宣传、书籍、文章、网络等场合使用他人肖像;非法披露他人肖像,造成他人名誉受损等。
(二)侵犯他人肖像权的构成要件
1. 行为人实施了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
2.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即知道自己或者应当知道自己所实施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
侵犯他人肖像权牟利罪怎么判:法律解读与实际案例分析 图1
3. 行为人具有过错,造成他人合法权益受损。
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1:2018年,某网络科技未经患者同意,在其和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患者肖像,用于宣传和销售产品。患者发现后,要求该停止使用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法院以侵犯肖像权为由,判处该赔偿患者精神损害抚慰金和经济损失共计1万元。
案例2:2019年,某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将其作品中的肖像用于书籍封面和封底,并将其用于网络推广。作者发现后,要求出版社停止使用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法院以侵犯肖像权为由,判处出版社赔偿作者精神损害抚慰金和经济损失共计5万元。
案例3:2020年,某心理咨询机构在其和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患者肖像,用于宣传和销售咨询服务。患者发现后,要求心理咨询机构停止使用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法院以侵犯肖像权为由,判处心理咨询机构赔偿患者精神损害抚慰金和经济损失共计3万元。
侵犯他人肖像权牟利罪作为一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在实践中应引起广泛关注。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合理判断行为人的过错程度和损害后果,以公正地处理此类案件。广大公众也应提高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自己成为侵犯他人肖像权的受害者。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