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网络交友犯罪案例分析及法律应对策略

作者:长欢久安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年龄逐渐提前,网络交友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法律风险和安全隐患。未成年人因网络交友引发的犯罪案件屡见不鲜,涉及敲诈勒索、、猥亵、诈骗等多个罪名。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未成年网络交友犯罪的特点,并探讨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有效预防和治理此类犯罪。

未成年网络交友犯罪的主要特点

1. 作案主体呈现低龄化趋势

未成年人作为网络交友犯罪的作案主体的现象日益突出。一些未满14岁的青少年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后,容易产生犯罪冲动。2023年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中,张某仅13岁,通过网络平台认识了一名成年男子,并在该男子的教唆下实施了敲诈勒索行为。

2. 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和技术性

未成年网络交友犯罪案例分析及法律应对策略 图1

未成年网络交友犯罪案例分析及法律应对策略 图1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升级,未成年人犯罪手段也逐渐智能化。犯罪嫌疑人往往利用、QQ等即时通讯软件与被害人联系,并通过支付宝、支付等方式完成赃款转移。这种“非接触式”的作案方式使得侦查难度加大。

3. 被害人选择具有针对性

未成年网络交友犯罪多以同龄或低龄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原因在于他们对网络风险的识别能力较弱,警惕性较低。2024年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中,犯罪嫌疑人就是通过网络游戏认识了一名未满14岁的女学生,并利用其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实施了犯罪。

未成年网络交友犯罪的主要类型

1. 性侵害类犯罪

该类案件占比最高,主要表现为“隔空猥亵”和线下见面后的性侵害。2023年检察院办理的一起“隔空猥亵”案中,犯罪嫌疑人通过社交软件与被害未成年人视频,并拍摄其隐私部位保存至云端,最终被检察机关以猥亵儿童罪追究刑事责任。

2. 敲诈勒索类犯罪

这类案件多发生在网络游戏或虚拟社区中,犯罪嫌疑人利用被害人渴望获得游戏装备的心理,在取得信任后诱导其进行“充值”或“转账”。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敲诈勒索案中,张某等三人以组建游戏战队的名义诈骗多名未成年人钱财,涉案金额高达50余万元。

3. 诈骗类犯罪

网络交友中的诈骗行为同样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一些未成年人通过编造谎言、伪造身份等方式,骗取其他未成年人的信任后实施盗窃或诈骗。2024年检察院办理的一起诈骗案中,李某通过网络虚构“爱心捐赠”名义,骗得多名未成年人累计金额达10余万元。

未成年网络交友犯罪案例分析及法律应对策略 图2

未成年网络交友犯罪案例分析及法律应对策略 图2

未成年网络交友犯罪的法律应对策略

1. 加强法治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特别是在网络使用方面,要教会未成年人如何识别网络陷阱,避免轻信陌生网友。

2.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社交平台的监管力度,要求相关企业严格落实实名认证制度,并建立完善的违规行为举报和处理机制。2023年检察院向某社交软件公司发出检察建议书,要求其加强对未成年人用户账号的管理。

3. 强化司法保护

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网络交友犯罪案件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既要依法惩治犯罪分子,也要注重对被害人的隐私保护和心理疏导。还可以通过开展法治宣传、建立帮教基地等方式帮助涉案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

4. 推动社会共治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司法四位一体的综合预防体系尤为重要。检察机关联合教育部门开展了“网络安全进校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还可以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未成年网络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未成年网络交友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强法治教育、完善网络监管、强化司法保护以及推动社会共治等多方面举措,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以上文章基于相关案例分析撰写,仅用于探讨未成年网络交友犯罪的法律应对策略,具体内容请以官方发布为准。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知识产权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