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庵寺村扶贫后续资产管理案例分析及乡村振兴实践经验
扶贫后续资产管理的概念与重要意义
扶贫后续资产管理是指在脱贫攻坚取得初步成效后,对扶贫工作所形成的各项资产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和运用,以确保这些资产能够持续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过程不仅关系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扶贫后续资产管理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合理配置和运营这些资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并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在实践中,扶贫后续资产管理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资产的维护与利用、产业项目的持续发展、资金的规范使用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等。通过科学的资产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因管理不善导致的资源浪费或流失问题,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老庵寺村扶贫后续资产管理案例分析及乡村振兴实践经验 图1
以老庵寺村为例,该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资产,包括香菇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项目、光伏发电站以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等。如何对这些扶贫资产进行后续管理,成为该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对该村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出一套适用于类似地区的扶贫后续资产管理模式,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老庵寺村扶贫后续资产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1. 扶贫后续资产管理的基本框架
在老庵寺村,扶贫后续资产管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资产清查与分类:对扶贫项目形成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摸底,包括固定资产(如大棚、厂房)、流动资产(如菌包、种子)以及其他无形资产。通过建立台账,明确每项资产的权属关系和使用用途。
- 资产管理主体的确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老庵寺村成立了股份经济社,作为扶贫资产的主要管理主体。引入专业的企业参与运营,形成“党支部 集体经济 企业”的多元化管理机制。
- 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的建立:通过制定《扶贫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办法》,明确资产收益的使用方向和分配比例。将部分收益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另一部分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兜底保障。
老庵寺村扶贫后续资产管理案例分析及乡村振兴实践经验 图2
2. 产业扶贫项目的持续发展
老庵寺村在脱贫攻坚期间形成了以香菇种植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并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具体包括:
- 香菇全产业链建设:从菌种研发到种植、加工和销售,该村建立了完整的香菇产业体系。通过成立白龙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流转土地10亩,年种植香菇50万袋,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能力。
- 中药材与光伏发电项目的结合:该村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屋顶资源,建设光伏发电站,并在林地间种植黄芪等中药材。这种“光伏 养殖 种植”的立体化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3. 资产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为了确保扶贫资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老庵寺村采取了以下风险防控措施:
- 资产评估与保险制度:对重要固定资产进行定期评估,并相关保险,以降低意外损失的风险。
- 收益保障机制:通过签订长期协议,确保产业扶贫项目的稳定运行和收益来源。在香菇种植项目中,企业承诺每年向村集体缴纳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作为扶贫资产的维护基金。
扶贫后续资产管理中的法律问题与实践启示
1. 法律框架的完善
在扶贫后续资产管理过程中,法律法规的健全是确保资产安全和规范运行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扶贫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提供了明确依据。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法律空白或执行难点:
- 资产权属纠纷:由于部分扶贫资产涉及多主体投资,容易产生权属不清的问题。
- 收益分配争议:在村集体与企业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
2. 老庵寺村的实践经验
通过对老庵寺村的实践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 明确资产管理主体:扶贫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必须清晰,并由具有管理能力的主体负责运营。老庵寺村通过股份经济社的形式,实现了资产集中管理和利益分配的透明化。
- 建立收益保障机制:通过法律合同的明确企业对扶贫资产的使用责任和收益分配比例,确保村集体和贫困户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 注重资产的长期效益:在产业发展中注重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产业链条,提升扶贫资产的综合效益。
老庵寺村的经验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老庵寺村的扶贫后续资产管理实践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科学制定管理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完善法律保障体系,该村不仅巩固了脱贫成果,还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类似的老庵寺村案例将成为更多地区学习和借鉴的范本。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